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
“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有些父母以爱的名义,严丝合缝地要求着孩子,归根到底,不过是想控制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生活。
以爱为名,不留余地地突破安全边界,不但给了孩子最深的伤害,也让孩子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父母没有边界感
孩子早已“精神死亡”
“我快要窒息了!父母毁了我的生活。”
父母们的自以为是,常常让他们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呐喊。
以爱为名的控制,看似保护,实则给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笼,让他们不断地逃离。最可怕的是,这种无形的控制任意流动,最后蔓延到孩子生命的每个角落,酿成人生的苦酒。
父母对孩子浓度超标的爱,终究会变成害。
过度的控制,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与成长的机会,更难以培养他们挑战未来的能力,最终成为附庸在父母身上的巨婴。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令人窒息的爱,如同往孩子的灵魂塞入其他不合规格的灵魂,久而久之,孩子丧失的不仅仅是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决断力,更会囿于终身无法摆脱的心魔。
没有边界感
源于父母的控制和焦虑
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着所有的爱,模糊了孩子的界限。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共生关系,让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了缓冲地带,一旦孩子决定离开,父母的世界就会崩塌。
当父母把过度的关注施加在孩子身上,更是对他们心理边界的打压与冒犯,阻碍着他们的自我成长。
在父母眼里,孩子始终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他们不容许孩子存在瑕疵,更不允许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
父母的控制欲越强,其实内心安全感越缺失。
而与之相随的焦虑,则一遍遍地冲击着本就脆弱的亲子关系,促使他们模糊了本该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这样的爱愈浓烈,孩子愈压抑。
一旦孩子尝试伸出独立的触角,父母的焦虑感则促使他们变本加厉地继续控制孩子,深陷无解的死循环。
可以这样建立跟孩子的心理边界
1.安全边界三原则:
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孩子
不伤害环境
这是安全边界的三原则。
建立边界的时候,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其次,问一下自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
2.建立孩子心理边界的三个具体做法:
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当我们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后,也许你会担心孩子的人生会走弯路,或者会过的不幸福,这些担心都是我们边界内的情绪,需要我们自己消化和负责,跟孩子无关。
孩子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试问,当我们的孩子真的足够强大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害怕?因为所有的结果和责任他都会接纳,都可以调整自己去面对。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父母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父母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
分得越开,代表着孩子越独立,同样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体面退出孩子生命的过程。
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自由生长。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初中生成长学习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