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欲望,让陶身体和独立音乐人小河走到了一起。
以一次即兴的尝试开始,他们一直在严谨和理性当中寻求突破,也因此而生了许多意涵丰富的作品,然而那些被静谧编排的舞蹈动作,并非他们之间的全部,探索过程中星星点点的火光集聚,“无数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对照》由此诞生。
北京首演之前,我们邀请陶身体剧场创始人陶冶,聊了聊这部作品与创作者、与剧场和观众之间构造出的独特体系。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01
“无数系列”释放另一种能量
“数位系列”当中,陶身体将身体运动的特质变成探索方向,让身体在重复和有限制的运动过程中释放生命力,构建独特审美体系的同时,也挖掘出了一种更辽阔的思辨。然而每一支作品指向的运动方式和质感都十分明晰,创作提取的过程中,必然诞生数量庞大的实验性素材。“天天在舞团里排练,很多探索的痕迹都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舞台的形式,把这些探索变成作品传达出去。”
自此,便有了“无数系列”的设想。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我们在这里释放数位的另外一面,那些开放的、探索的、更具实验性的内容。”音乐人小河、影像艺术家范西,都是陶身体之前长期合作的伙伴,然而即便是合作默契的知己,仍有许多未曾在舞台上展露的能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和小河的第一次合作是数位系列的《2》,我和段妮一起编排了上百种的运动方式,最终所呈现的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图丨演出中的小河
对小河而言也是如此。他在微博上给自己的称谓是“人间何歌手”,歌声是他讲述的关键途径,而这种歌声又直接指向他的诗歌创作。在《对照》当中,小河不再单纯以音乐创作者的身份出现,而是直接以歌声入场,展现出一个更加浓烈、更具诗意的形象。
和观众的交流也是陶身体选择开启全新系列的推动力,“这些年在国内演出,总有观众在演后谈提出什么时候可以和小河的音乐、范西的影像进行一次交互性更强的现场演出,线上也经常能听到这个声音。去年正好有一个契机,就做了这件事情。”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对照》是一个非常简单,却可以拆分的概念,而一个小时的表演当中,许多的舞段和音乐都是以即兴的方式呈现,造就了充满各种意外和可能性的现场,各自突如其来的念头和浮想联翩的畅想彼此伸展,于当下碰撞出火光。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就像对、照这两个字,我们是对立的、同时也是可以对话的,矛盾的关系里又能彼此融合,照见彼此,关照彼此,探索出更加开放多远的合作形式。”
陶冶说,今年的他们,想要把这种探索继续下去。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02
剥离多种语汇,独属于舞蹈的世界
陶身体的创作,从来都不是为风格服务的。即便是观众更加熟悉的“数位系列”风格,也并非他们想要表达的全部,“观众看到的那些过往痕迹,只是我们的一个路径,创作这件事不能画地为牢,就像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不是固化的逻辑。”他们想要传递一种想象力,所有的探索都在向这种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靠拢。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是在创造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的目的是传递和交流。可是舞蹈的肢体律动本身带有开放性,在现今的表演艺术当中,因为音乐、道具、舞台设置乃至于戏剧文本的介入,属于舞蹈‘纯粹性’的东西就越来越少,然而就我个人认知而言,舞蹈在它身体表达成立的那一刻,是可以超越语言的。”
“与此相关的很多东西,并非通过人物和故事脚本去传达,它是更多未知和开放性的集聚,集聚之后就有可传递的能量诞生。”陶身体在做的身体纯语言,就是在释放这种能量,在以这种饱满的能量,去和更多的艺术形式交互、碰撞。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包括观众的介入在内,所有的交流都是平等的。你可以在舞蹈艺术家肢体律动的过程中进入到一个独属于舞蹈的世界,经由他们呼吸的节奏、身体的开合去感受韵律和节奏。而这种超脱了语言束缚、更加本源的韵律和节奏,是更多样艺术创作的根基。
“无数系列”的诞生,便是因为陶身体想要拓展出更加开阔的空间,与其他艺术形式达成多样化的交流合作,触及更多的语言素材。“这些其他类型语言的魅力可以拓展我们的技术语言,也能够丰富观众对于陶身体舞蹈的认知。”
下一阶段,陶身体想要尝试和范西的影像艺术合作,将这种极具当代属性的视觉艺术,在剧场这个想象力蓬勃生长的场域里,交错出更多的可能性。
03
交流没有界限,「在场」便是意义
陶冶同时强调,他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让大家在这个互联网全面覆盖,被信息裹挟的时代里,感受表演艺术真正的魅力,了解「在场」的意义:“他是一种生命的传达,而不是我们经由图片、视频可以概括的东西。”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对照》于2020年7月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首次演出,观众在演后谈里向他们表达,看到了全新的陶身体和小河。新与旧的论断并非陶冶预期,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对照》当中本来存在的一种可能,在现场释放出的意义。“我们从不固化某种语境,而是永远在寻找可能性的路上。”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陶冶认为相比将某一个部分做到极致、再于极致当中让观者拉长联想的“数位系列”,《对照》是对观众更加友好的作品,可以让每一个人在现场所呈现的复杂开放性当中,找到自己的联结点,经由经验去感知,是如同水波弥散一般漫延的感官想象力。
从2018年“数位系列”的《重3》《9》、2020年的《10》《12》、2021年的《4》《6》,到即将北京首演的“无数系列”作品《对照》,天桥艺术中心俨然已经成为陶身体舞团在这座城市里最熟悉的地方。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现场艺术不是转瞬即逝的,它可以持续,甚至能够成为一种恒定的概念。”每次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结束,陶身体都会进行演后谈,看到很多观众年复一年地出现、甚至带着自己的家人朋友一同来观看,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件极其亲切温暖的事情。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在剧场空间和观众的介入之下,“现场”与“创作”的范围都更加广阔饱满。“就像舞者在舞台上,每一次的表演也不尽相同,随着个人成长、经验累积,他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同一个作品,因为会有新舞者加入,观众也会看到新的身体在作品当中释放出个人魅力。”
变化,就会有能量产生。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对照》上一次演出与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完成,管弦乐的加入虽然丰富了现场,却也让陶身体原本想要达成的交流变得复杂起来,信息在乐手、舞者和合作艺术家小河之间来回转换,有些段落之间的转换就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顺畅通达,因此在北京的演出当中,他们想要将这种更加激烈、更加纯粹的状态展现出来。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陶身体和小河已经是十年老友了,这种纯粹而激烈,相对又互利的现场,也许才更加符合《对照》想要树立的主题。”
剥离纷纷扰扰,《对照》如同镜像的两面,在冲突与和解当中伸展开独属于当下和现场的庞大空间,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有映照,艺术家的创造力凝聚成期许,因为观者的参与而漫延出无尽思绪。
图丨陶身体《对照》演出现场
文/夏白夏
摄影/范西
▼
陶 身 体 剧 场
TAO DANCE THEATER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舞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