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流小生”之称的张新华(1921-1999),10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取名张正麟,两年后转投天水新声社深造,改名张新华。出科后,曾追随秦腔男旦头面人物何振中先生在甘肃兰州一带巡演,也在陕西辗转搭班,1949年稳定于西安尚友社。他刻苦自励,功夫过硬,文生、武生、长靠、短打,均得心应手,因有“铁人”、“火蝎子”浑号,乃名副其实的一位“老江湖”。
上世纪80年代,张新华已是花甲老者,却出人意料地推出《黄鹤楼》之周瑜,依然雄风不减。在我看来,他的人物以及唱念的总体表现并非尽如人意,但长处鲜明而突出,翎子的舒展,台步的矫健,造型的挺脱,提袍甩袖的帅气,仍是少有人可及。这出戏应该说比较难演,对扮演者全面素质的要求颇高,所以多年来西安秦腔舞台,能够相对完满到位者并不多,即如当年的“活周瑜”沈和中先生,也未能尽善尽美,尚有微辞。因而,对张新华而言,能有这般光彩,已属不易。
1984年《当代戏剧》曾刊登一组《黄鹤楼》剧照,神情气象,颇不一般,当视为张新华表演艺术的提纯升华,足见这位老艺门,是实实在在实践着“活到老、演到老、学到老”的壮语箴言,否则,绝无这等飞跃。观众看戏,最烦演员“一张脸”,而张新华的这一组剧照,竟是张张见彩,绝无雷同。周瑜当然属“雉尾生”,而实际上,他是动用了长靠、短打等多方面积累,汇集为他《黄鹤楼》精彩瞬间的总成特写,也是秦腔界迄今为止,不可多得的珍贵留念。“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张新华在形体造型方面的综合实力,毫不夸张地说,应该是“鹤立鸡群”的。
张新华清唱表演《黄鹤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秦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