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相关知识

戏曲相关知识

戏曲相关知识

[尺调]时期

20世纪40年代初期,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界人士,积极倡导“新越剧”,对越剧艺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剧目方面,主张编演新戏;在表演导演方面,努力引进话剧和电影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学习借鉴昆曲的舞蹈身段;舞台采用立体布景,实物道具以及灯光,美化造型。对唱腔更作了重大改革。

当时的上海在日伪统治之下,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情郁闷。这时越剧舞台上也出现了许多悲剧题材的新剧目,与人们一起倾诉悲郁的心情。随着剧目题材的变化,原有的曲调单纯、明快,善于表现纯朴、轻松情绪的[四工调],要作为越剧的主腔,就感到不适应了。

1943年,袁雪芬排演《香妃》时,在“听说夫君一命亡”的唱段中,刻意求新,突破了原有的程式,与乐师周宝才合作,首创了[尺调腔]。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与实践,又使它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尺调]唱腔体系,从而把越剧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尺调]是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吸收、溶化京剧[二黄]的过门创造发展起来的,因越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主胡(越胡)的定弦低音5—2而得名。低音5—2在工尺谱上读作合一尺,故名[合尺调],习惯上叫作[尺调]。

[尺调]的特点是:节奏舒展,旋律优美,风格委婉细腻,柔和深沉,适合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深沉、缠绵、忧虑、悲伤等情绪,有较大的可塑性与浓郁的抒情性。

[尺调]中使用多种板式,又有[混板]与[清板]之分。除板式变化外,[尺调腔]为了先声夺人和唱腔的调节对比,还有“哭头”、“叫头”、“倒板”、“剁白”,以及“先散后整”、“重句吟唱”等手法,借以深化曲调。

[尺调]时期越剧音乐的另一个发展是在传统“帮腔”的基础上,借鉴歌剧、电影的某些手法,发展了幕外齐唱、合唱、领唱、独唱及插曲等多种形式。气氛音乐和伴奏音乐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从少数人、单旋律的平面演奏,逐步向多声部立体化发展。电子乐器也被引进了越剧的乐队。越剧音乐的艺术手段,可谓丰富多样。

[弦下调]、[十字调]、[南调]等,是[尺调]时期越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尺调腔]的演化、发展。

越剧唱腔,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在[尺调腔]不断完善的同时,越剧早期的一些[老调]、[四工调]以及从兄弟剧种嫁接过来的唱调,如[二凡]、[流水]、[三五七],以及[高拨子]、[联弹]、[武林调]等,都被吸收、溶化而被继续采用。


郑州豫剧学校 | 郑州市戏曲学校 | 郑州戏曲中专学校 | 河南艺校五年一贯制大专 | 河南艺术学校招生 | 郑州音乐中专 | 郑州中专学校 | 郑州市艺术学校 | 郑州音乐中专学校 | 河南艺校3+2大专 | 郑州艺术五年一贯制大专 | 郑州音乐艺术大学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或网友推荐,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