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相关知识

戏曲相关知识

戏曲相关知识

徽州傩戏

傩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份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汉代 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函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了驱邪扶正、祭祀先祖、祈福求安、 祝祷丰收等内容,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发展成为戏曲形式,形成傩戏。

徽州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祁门县立春前的一天,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从,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其它县也是 如此。如果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侧纯粹是一种娱乐了。明嘉靖时,歙、休宁县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纪念汪华的游行 活动,人们戴着面具,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傩戏。婺源县是徽州诸县傩活动最为兴盛的县份,历史上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往往狮傩同游,一边 舞狮,一边是傩舞,以酬神娱人,故有“狮傩会神”这称。

大约从清中叶开始,傩舞向傩戏方面演变。清光绪年间,休宁茗洲吴氏春秋二祀请傩戏演员来演戏成为宗族定例,并且是搭台演戏,显然吴氏的傩已经是舞台表演,成为傩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州地区文化部门曾对徽州傩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傩文化至今在徽州地区仍有比较多的遗存,既有舞,也有戏。系统保存了傩由祭祀舞蹈到舞台戏剧的演变实态。


郑州豫剧学校 | 郑州市戏曲学校 | 郑州戏曲中专学校 | 河南艺校五年一贯制大专 | 河南艺术学校招生 | 郑州音乐中专 | 郑州中专学校 | 郑州市艺术学校 | 郑州音乐中专学校 | 河南艺校3+2大专 | 郑州艺术五年一贯制大专 | 郑州音乐艺术大学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或网友推荐,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