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相关知识

戏曲相关知识

戏曲相关知识

黔东南地区的傩戏

画面拍自黔东南地区小镇。
黔东南的日晒和风,使这个40多岁的汉子显得超过了实际年龄。他已穿戴好了“行头”,手里紧握着面具,神色庄严地站在演出队伍中。待身后那面红色的旗子舞起时,他们会戴上面具,一场好看的“傩nuó)戏”便开演了。这是我们在滨城大连无法看得到的。

据说2006/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中国平息南方战乱,屯兵黔。后将中原傩戏引入。从此,傩戏在中原消失了,却在黔东、黔北、黔南、黔东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和汉族中扎根,并以燎原之势广泛传播开来。

据说,傩戏源于古时的巫术,有祭神驱鬼之意。其音乐有曲调曲牌,唱腔有乡走歌、帮腔、民歌对唱等,表演时丑旦对场和老旦对场。主要特色是全堂面具,傩面具集神、鬼、人于一身,突出人物性格。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傩戏已成为当地农民闲暇季节喜爱的娱乐形式,除保留祭神驱鬼逐邪外,还充满了对平安丰收的祈祷,象征勇敢和胜利。现已被纳入旅游娱乐活动。

傩戏的演出形式简易、随意,与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相似,无需特制舞台。通常于晒坝或村街便可以出演。


郑州豫剧学校 | 郑州市戏曲学校 | 郑州戏曲中专学校 | 河南艺校五年一贯制大专 | 河南艺术学校招生 | 郑州音乐中专 | 郑州中专学校 | 郑州市艺术学校 | 郑州音乐中专学校 | 河南艺校3+2大专 | 郑州艺术五年一贯制大专 | 郑州音乐艺术大学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或网友推荐,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